hoho hoho

20100926001.jpg

--匆忙赶到香港,在酒店谈完事情,送走两位朋友,疲惫,窗前观景。

我站在窗前,望着眼前的夜,却犹如失明的少女,摸摸索索的望不见霓虹原处的黑暗中,是否延伸着澄彻。香港的夜空,狡黠地迷离着我的双眼,让我分不清,何处是景,何处是影,何处是我。我身未动,却萧萧凌乱,仿佛眼皮底下的世界,不是息息流走的时空,而是光怪陆离的凌霄幻境。我自觉不太劳累,也没有丝毫酒精的作祟,但我就是这般沉迷了,毫无预兆地,不可遏止地,发自骨髓地沉迷了。

2008年1月9日,我在香港尖沙咀的酒店里,盯着自己额头的伤疤出神。
今夜,香港西环皇后大道西盛贸饭店的窗前,我看着自己的影子,透过玻璃投射在璀璨的香港夜色中,迷人的东方之珠将我包裹于黑暗,又透过点点的夜灯,投射出斑驳的、模糊地、被岁月和工作无情修剪过的轮廓。

2008年,张牙舞爪的,是我额头的疤痕。今夜,我有癫狂的渴望,手足凌乱中,我的张狂透过斑驳的光影,挥洒于城市的夜,却在周遭的沉寂中逐渐冷却,含蓄于一片静谧;只不知,汹涌、翻滚的迷离之后的风平浪静,是否还有滚动的暗流?

于是点开蔡琴,是谁,在敲打我窗。同样的旋律,在2008年同样响起过,冥冥之中的巧合,告诉我还有一种本能和固执,使我总是不由自主,点开那,《被遗忘的时光》。

遗忘。很奢侈。
恰如我如今的呓语。无主题,无目标,很凌乱,很零碎。
恰如如今城市的夜色,再也不见了那种可贵的,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

--我在猜想,我沉迷的原因。莫非,3岁时某个难分真假的梦境在我潜意识里巧合般的激发?13岁亲人离别的伤逝如刀片般划过我的大脑?还是,1年以前,《脑髓地狱》的阅读后遗症?1个月前的《盗梦空间》迷失症?



Read More...




巴西&阿根廷

20100621001.jpg

巴迷总是有一股浓得化不开的豪华情节,这或许是所有球迷骨子里的一种完美的幻象。你可以想象,一旦光明顶上左右光明使、四大护法、五散人,五行旗使齐聚,将是何等璀璨的一幕?无怪乎,出众如杨逍、豪迈如殷天正,也总是不住念叨昔日的明教如何群贤毕至风光无限等等。作为一个巴迷,最幸福和最悲痛的事情均莫过于此。他们可以自豪地拥有肥罗、小罗,还可以充满希冀地期待卡卡、罗比尼奥,赢了可以为卡卡歌功颂德,输了可以悲伤但是充满幸福地回忆罗纳尔迪尼奥快乐的笑容。
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在想,他们怀念的并不一定全是昔日的荣光,更多的还可能是骨子里的区别于其他的眼高于顶和自我满足。这种情节有别于德国式的团队战车,也有别于皇家马德里天生的贵族式的傲慢,而是一种冲破了尘世高手幻念的无敌境界,是一种只有在诸强虎环峙时才会出现的惆怅。

然而,幻象终究只能是幻象。明教,在如日中天的顶点,因为杨顶天的极致而走向了分崩离析,可以说2006的佩雷拉之于巴西,一如金庸笔下的杨顶天之于明教,而2006年的巴西,则恰恰是在诸将全部到齐,阵容鼎盛的极致奢华中,走向了豪雄的葬礼。

所以,很多时候,停留于意识层面的完美幻象,总是在现实的功利面前无可奈何花落去。那个爱美人不爱江山,善良的张无忌,最终还是潇洒的挥一挥手,在离去的背影中为朱元璋铺平了大好河山。可以说,朱元璋手中的明教,早已烟消云散了昔日左右使、各大法王们的风华绝代,却在平庸的冷酷和秩序中一统江湖,创建千秋功业。
而今,铁血的邓加执掌了巴西的华丽抑或平庸,在滚滚的世界杯烟尘中,他究竟是成为豪门的埋葬者杨顶天,还是那个铁血无情一将功成的朱元璋?

相对于见惯了摧枯拉朽和疾风暴雨的巴迷,阿迷的骨子里更多的是对浪漫和风花雪月的膜拜。如果说,巴西是奢华的杨顶天或者冷血的朱元璋的极端的话,那么,阿根廷则有时像那个义无反顾的张无忌,有时像那个浮沉逐浪的令狐冲,甚或,阿根廷根本就不应该是金庸般的阿根廷,而更应该是古龙般的阿根廷。不浪漫,毋宁死的阿根廷,总不屑于流连于大众的艳俗,你看那马拉多纳的身前身后,你看那不可一世的帕萨雷拉,桀骜却高贵的雷东多,只有极致的个人英雄主义和毕其功于一瞬的集中爆发,才是阿根廷的完美写照。

所以,即便同样是众星云集,阿根廷也永远无法成为巴西。2002年疯狂的贝尔萨用血的事实明白无误的告诉了我们这一点:摧枯拉朽永远不是阿迷的渴望,他们要的,不是像巴西-金庸那样的大度和从容,那样的酣畅淋漓与歇斯底里,他们要的是李寻欢般的惊艳一刀,是那固执到疯狂的江湖情谊,那豪爽到病态的开怀畅饮,和那出刀一瞬的极致芳华。

现如今,巴西已顺利地在魔兽的围攻中全身而退,而阿根廷也从容的降服了太极八卦阵。明日的江湖,究竟是杨顶天抑或朱元璋的巴西傲视群雄,还是阿根廷的一瞬飞刀再一次照亮全世界的眼睛,我们只有继续等待。


Read More...




截止今天

20100615001.jpg

1、怎么看,尼日利亚的守门员怎么像奥斯卡影帝吉米·福克斯。估计阿根廷的一流射手们均被这一天才的模仿秀给镇住了,纷纷把球往人家怀里送。特别是伊瓜因,送了一次还不够,还要送上三次……看看那些曾经属于阿根廷的任何一名前锋,这种历史的对比总是让人倍感悲凉。或许马拉多纳,天才的马拉多纳,根本不应该屈从于媒体的压力而启用伊瓜因,老马本就是一个从不屈从于任何压力的人,但可怕的是,这种屈从,特别是一向我行我素的人的这种屈从,很可能会毁掉一个人甚至一支球队。
2、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这些善于思考,雄辩滔滔的哲人们的后代们,请来了奥托大帝德国人雷哈格尔,用德国人的严谨和严密,带领着一帮拥有浓厚古典味的思想大师名字的希腊人,在对2004年的无限追忆和缅怀中,一步步走向末路。
3、滥射也是具有传染力的。在弗兰的射门面前,高昂的法国也不太会射门了。法国,曾经君临天下的骄子,而今甭说冲锋陷阵,哪怕是猎两只兔子打打牙祭都有点困难。
4、英格兰VS美国,战术的天才卡佩罗也奈何不了命运的安排。真是时也,命也。唯一可以庆幸的是,这一次,黄油手是出现在小组赛,而不是在淘汰赛上。
5、进攻对荷兰来说从来不是问题。可惜,曾经华丽的荷兰如今却迷失在他们那些伟大先辈们所创造的光荣中。在范德法特和斯内德的彼此抵消中,荷兰就像11只绚丽夺目的橙色蝴蝶,在丹麦的童话迷宫中四处碰壁,无法自拔。无疑,荷兰当今的这些"范"们想要扬名立万,一飞冲天,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6、虽然混凝土防守是意大利的标志,不过,我却很意外地发现,2010年的意大利锋线,也许是过去20年来最弱的一次。当然,八卦一点,这一届意大利,也许是近几年来长相最平庸的一支。
7、华丽的德国。我一向认为,德国向来华丽,而非只有今天华丽,只不过德国的华丽长久的隐藏于其钢铁般的意志中,这就像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从来不过多的展示其炫目的战衣。从那个可以视转身射门如儿戏的鲁梅尼格到把韩国人震得目瞪口呆的克林斯曼(当然,在我的眼里自动排除了2002年那一支打进决赛的高大"头"球队),德国什么时候让我们失望过?
8、还是不喜欢韩国队。足球比赛毕竟不是马拉松,靠体能支出的球队很难走得很远,2002年的韩国就倒在了意志更为坚定的德国队脚下。韩国队比希腊队好的一面在于,韩国队后继有人,不像希腊,绕来绕去就那几个。
9、最后说一句,无比怀念1994年的巴西vs荷兰,1998年的阿根廷vs英格兰、荷兰vs阿根廷,至不济,至少也应该有2006年德国vs意大利这样的比赛。2010年的南非,希望这种期待也不会落空?


究竟是我们已经身处远离激情的暮年,还是足球那永不可预知的特性时时在冥冥中给我们以意料外的知觉?当"德国拯救世界杯"的大标题一再充斥媒体的时候,我就知道,这绝不是一个好消息,甚至于连坏消息中的好消息也算不上。
往年的阿根廷,总是遗憾的死于风花雪月般的夺目,他带给我们的更多是遗憾而不是失望

Technorati :
Del.icio.us :
Zooomr :
Flickr :


Read More...




世界杯来了

20100611001.jpg

突然之间觉得自己这四年来,离足球非常遥远,遥远的只能从sina的足球频道上偶尔一憋那些如火如荼的联赛,遥远的还停留在罗纳尔多、齐达内、小罗等的年代。相对于如数家珍的肥罗,C·罗和梅西尽管如雷贯耳,但依旧好似淹没于古籍的息妫、蔡琰、左芬,远没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那么朗朗上口。

但无论如何遥远,世界杯还是如期而至。

我甚至糟糕的以为世界杯明天才开幕,结果还是QQ的在线提醒才让我突然之间转醒过来。这,简单算是一个糊涂中的惊喜吧。

2006年世界杯,刚到澳大利亚,四年轮回之后,今年世界杯开幕,我居然又身处澳大利亚,不得不感叹冥冥中际遇的奇妙。可惜,今年再也难以听到黄健翔声嘶力竭的呐喊--所有的在线视频直播几乎都不对澳大利亚地区开放,而我又懒的翻墙(一般只听说过中国翻墙到国外的,像我这种要在澳大利亚翻墙至本国ip的,估计少之又少),担心速度不行,只好将就着看老外的直播了。

2006与2010的不同,就是儿子傅鲲如愿降生。出生于世界杯年,心里隐隐有些欣喜。对于80后、90后、00后这样的说法来说,傅鲲应该算是10后。80后有幸能看到马拉多纳的告别演出,有幸看到罗纳尔多、齐达内的横空出世,90后估计大多也只能隐隐约约看到罗纳尔多和齐达内的暮年。马拉多纳之于80后,罗纳尔多之于90后,梅西之于00后,这是几代巨星的世界杯的年轮--也许,如果巨星们前程一切顺利的话,傅鲲还能在他懵懂懵懂的时候,看到梅西和C·罗的绝唱。

我第一次看世界杯是在1994年,一代球王马拉多纳的最后一届世界杯。那会,从《体坛周报》和孙正平的解说中,还根本还不太能了解马拉多纳这个名字的份量,以致于看着那个被禁赛15个月并走向足球生涯末期的矮胖的天之骄子,竟没有太多的伤感。在那个年代,我们的心目中可能只有罗马里奥、巴乔、哈吉、布洛林、马尔蒂尼,甚或还有奥维兰。
但对于球迷来说,相对于遥远的有些不可思议的贝利,迪斯蒂法诺,以及普斯卡什,尽管很难有机会在第一时间坐在电视机前同步看马拉多纳踢球,但不可抑止的,我们仍然不由自主的,发自内心的,充满着对他的敬仰和膜拜。
而我自己甚至于发现,相较于技术,我对马拉多纳的喜爱,竟更多的是他的激情和性情。从1998年到现在,无论哪一届世界杯,我们几乎都无法忽视那个欢呼、流泪,混同于一大堆球迷中的身影;这与高官显禄,是不是还发表一些乌鸦言论的贝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时间走到了2010年6月11日,在明天,我们就将再一次在阿根廷队中看到马拉多纳,只不过,这次是在教练席上。很多人认为,马拉多纳的随意和桀骜,很可能会让阿根廷的前景黯淡无关。但在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声音告诉我,这可是阿根廷啊!这是一支隐隐游离于现代足球功利之外的球队。走过1994年的马拉多纳,1998年的贝隆,2002年的巴蒂,2006年的里克尔梅,即使我们有更多渴求,我想,在观赏和结果之间,甚至于在炫目的失败和功利的取胜之间,我们都会选择前者。

千头万绪,写到这里。离开球还有1个小时,收拾心情,细看今日风云。


Read More...




风云II:特效不是那根续貂的良药

20100316001.jpg

并不是回忆太过深刻,或者是我们故意有着先入为主的偏见,但是彭氏兄弟搞出这么一出淅沥哗啦的闹剧,实在让人无法相信这是《风云》的续集。我相信刘伟强导演看了之后,一定要扯着嗓门大喊:《风云II》和我没有关系!

也的确没有关系。
之所以一直还很看好香港的漫画,主要还是因为黄玉郎和马荣成的漫画中,还洋溢着水墨、汉服等等的传统中国元素,他有着迥然于小日本漫画的中国特质,这在漫画先天不足的汉字世界,弥足珍贵。
而《风云》的成功,正在于马荣成的这种漫画风格的延续和传承。屋脊上那漫游天外云卷云舒的写意,剑冢当中繁星万点如自在飞花的清丽,早已成为不可磨灭的经典。
可以说,《风云》的成功乃至是之后的《中华英雄》的成功,绝不在于电影特效的成功,而在于电影特效的"正确"应用,归根结底,还是导演艺术灵魂的成功。

可惜,彭氏兄弟毕竟不是刘伟强,《风云II》也永难继承《风云》的衣钵,哪怕把《风云II》搬到12年前,也无济于事。

我们观看一部电影的时候,从第一个镜头我们就在想,这部电影有没有好的故事?如果没有好的故事,那么有没有好的画面?如果没有好的画面,那么有没有好的动作或者特效?如果没有好的动作或者特效,是不是能有一些好的笑料?如果连笑料都没有,是否还有一些可供我们笑场以供消遣的错误?

1、故事:故事在马荣成的漫画书里还不错,不过的确没有《风云I》那么有气势,那么跌宕起伏;不过,彭氏兄弟也太扯了,居然直接照搬马荣成的故事,连个开头也不交代一下,这无疑让从未看过漫画的人一头雾水,这种错误,居然也在商业电影里出现,实在是幼稚的让人有些无语。

2、画面&特效&动作:这么多的慢镜头,带着两个老男人茫然不知所措的眼神,真是一场折磨!还不如看漫画!漫画里至少还有马荣成工作团队娴熟的水墨技法,目眩神离的武功招式,以及缤纷艳丽的对决画面--于静止中展开的生死瞬间和无尽想象,这才是艺术。而本部电影中呢?只有两个老帅哥各拿着一把刀在边跳边敲--至于任达华,那更不用说了,就看他一直在憋气,知道的都明白他在拍武侠片,不知道的还以为这家伙在水里练闭气神功。
刻薄一点,说这些是花拳绣腿都有些抬举,我怎么看都像是两个打铁匠在打铁。
从泰国赶过来的彭氏兄弟净拿这种东西忽悠我们这些被李小龙、成龙、李连杰们娇惯了的中国观众,实在有些……哥们,哪怕展示一点泰拳也好啊!
或许,彭氏兄弟在拍电影的时候,总是在不知不觉的干起老本行,时不时的将原本飘逸如行云流水的故事拍得恐怖无比。

3、演员:大都是资深的香港当家演员。可惜,被折磨成这个样子,好不难过。
事后我很佩服自己,居然在暂停了六次之后,还能够坚持把它看完;看完之后我也很佩服任达华、郑伊健、谢霆锋(绝无心似乎就是《无极》里面那个馒头boy的翻版)、郭富城(估计是想当作《罪与罚》之后的一次休息)甚至是林雪、何家劲(照理何家劲还有些飘逸的宗师风度,可惜这个造型连唯一的一点可能的唯美都被封杀了)等人居然有耐心把它"表演"完--如果扭曲着脸摆出一副苦大仇深的造型也能称为表演的话。

不过,此片票房甚佳,不少人对特效也是大家赞赏。
看来不知道是不是我已经OUT了,还是我过于另类或者激愤?

暂且不管这些。我只知道我在看的是一场电影,而不是一场卡通片,无论是特效还是动作,要么逼真要么震撼。如果要看慢镜头,我宁愿选择吴宇森,如果要看炫目的特效,我会选择《英雄》(《阿凡达》我都不好意思在这里提),而要说特效的逼真生动,如今的这部《风云II》可有12年前的那只火麒麟耀眼?

如今,电影的影音工业早已登峰造极,但是,无论技术怎么进步,最难得还是导演一颗艺术的心。夺目的电脑特效早已不是昨日的西洋镜,他再也难以吸引观众追逐新鲜和新奇的眼球。我想,大多数走进电影院的观众,更多的还是冲着刘伟强《风云之雄霸天下》的面子,带着回忆和期待去的。
只是,彭氏兄弟,来势汹汹的泰国朋友,你们可曾了解《风云之雄霸天下》在我们心目中的真正地位?你们在展示那张《风云II》华丽海报的时候,可曾真正了解,"风云"二字的韵味?

总之,电影特效终究不是那一根续貂的良药,至多也只是一根绚丽的狗尾而已。


Read More...




黑死馆杀人事件:奇而不好

20100305001.jpg

黑死馆杀人事件,日本四大推理奇书之一。
所谓的"非资深推理迷不宜阅读此书",真的是一个无聊的宣传噱头。我承认我虚荣,我承认我上当,但我现在不想不懂装懂。

这绝对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奇书,但绝不是一本好书--无论这本书在当年的日本引起多大的轰动,无论书评写得多么的好,无论小栗虫太郎多么的伟大,无论这本书介绍了多少的中世纪玄学、占星学等等的一大堆艰涩难懂的知识,无论作者展示的知识面和渊博度有多么的广大。

这个世界上不乏艰涩但却精良优秀的东西,譬如《等待戈多》;这个世界也绝不缺乏知识渊博通透人世的伟大作家,譬如托尔斯泰。博学绝不是罪过,晦涩也不是罪过,但是因为博学而博学,因为晦涩而晦涩,那简直就是十恶不赦。

《黑死馆杀人事件》,一如日本推理作家一贯的作品命名方式,以一连串的杀人案件和一名天才的侦探贯穿全书。可惜,通篇看下来,全无推理的快感,也无解谜的乐趣,更无悬念的诱惑,有的只是频频深陷于知识迷宫的苦恼。
我承认,这是一部伟大的百科全书,这是一部完美的中世纪神学、玄学、占星学、建筑学等得索引和集大成,但这个世界上最无聊的东西恐怕就是索引了。
也只有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才失去了过去baidu+google刨根问底的习惯,于推理无益,于记忆无益,更于愉悦无益。
我承认,作者有着超人的想象力,能够将超凡的知识储备构造成一桩桩谜案,让人目眩神离,这可是真真正正的目眩神离!

站在"本格"派作家的角度,真正优秀的推理,正如艾勒里·奎因所说,绝不向读者隐瞒任何线索。当然,线索都应尽可能靠近现实,才有可能通过更加巧妙的设计和构思来和读者展开脑力竞赛。从这一点来说,《黑死馆杀人事件》的悬念和谜题高深的有点过分,甚至有些炫耀的味道,因此,他已经远远脱离了江户川乱步的"本格"的主旨。
当然,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说,这本书都不应该归入社会派推理。个人认为,和深刻得有些可怕的松本清张比起来,小栗同志博学而不深刻,凌乱而不厚重。
因此,个人以为,这本书还是归入"变格"派的好。反正变格派的东西想象的更多,相对严密和现实的推理较少。

不知是因为个人的品味和学识有限,还是其他原因,总之对于这一本炫学经典,我是一点没有回头欣赏的兴致。矫揉造作的推理盛宴,和苦心孤诣搜刮而出的知识大全,永远都只能是"奇"而不"好"。


Read More...




昆汀·塔伦蒂诺:《无耻混蛋》

20100220-001.jpg

年幼的时候,读到岳飞,看到霍元甲,或多或少总有一些孩童天真的幻想,在睡梦中,在单纯的思考中,构思着各种各样的方式,可以让心中的英雄形象的结局不那么悲观:或许岳飞可以拒绝那十二面金牌,或许霍元甲可以早点发现杯中的毒药。可惜,成人世界的悲剧观,总是离孩童的幻梦太过遥远,于是,我们在一次次梦碎的过程中长大,曾经有过的美好的希冀最终在各种各样政治、人伦和道德的悲剧中消失殆尽,再也无法从头捡起。

无疑,昆汀·塔伦蒂诺也是一个梦想丰富的导演。换作任何人,估计都无法如此明目张胆的篡改历史的轨迹,将严肃的二战体裁通过如此荒俗的方式搬上大荧幕,在絮絮叨叨的对白和大量拼接糅合的Cult中,将希特勒轻松无比的送上了西天。无疑,相较于历史的真实,估计昆汀更希望重现一个多年的梦想,虽然《无耻混蛋》依旧R级,依旧有血浆、暴力,但其情节的演绎和发展,演员们的混蛋和无耻的表演,无一不透露着孩童一般的天真想象;在这样的时刻,你会忘了思考情节的合理性以及探讨人性的深刻性,你只希望来一场"复古怀旧"的视觉饕餮大餐,欣赏一段魔鬼与绅士的完美合体(盖世太保Landa),品味两位女性优雅中的高贵,聆听一下皮特撅着鼻子的唠叨,然后,在一场硝烟、混乱,充满暴力美感的大火中,来一个梦想的超级终结。这个时候,《刺杀希特勒》中,汤姆·克鲁斯的遗憾,就像昨夜的一场噩梦,在清晨温暖的阳光和婉转的鸟鸣声中,烟消云散,了无痕迹。

希特勒之死是一个梦想,对电影的膜拜则是昆汀的另一个梦想。
《德意志的胜利》,第三帝国的颂歌,抛开政治和纳粹的眼光和立场,其光影美学被许多影评人所赞誉,选择这样的一部电影,来为第三帝国举行葬礼,无疑也是昆汀特有的讽刺和幽默。
当然,《德意志的胜利》只是一个小小的噱头,比起昆汀惯有的多线索叙事结构和一如既往的章节式叙事风格,还是有一些小巫见大巫。如果说《低俗小说》是昆汀Cult的巅峰,《落水狗》是话唠的圣经,《杀出个黎明》和《死亡证据》是血浆的圣殿,《杀死比尔》是暴力和动作的终极展示的话,那么,《无耻混蛋》则是昆汀出道多年来的一次集中献礼--可以这么说,从电影的第一秒钟开始,你就知道这是一部昆汀电影,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也许,在《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和《黑皮书》面前,昆汀·塔伦蒂诺的《无耻混蛋》更像是一出血腥和精致糅合的怪诞喜剧,相对于那些沉重的化不开的战争悲剧,昆汀更希望再现的是疯狂和执拗的梦想。所以,他永远都不会自诩为斯皮尔伯格或者波兰斯基之类的电影大师,他更希望自己是特立独行的一方怪杰,从来不用严肃和高雅来装裱自己,而是毫无顾忌地,赤裸裸地展现自己的疯狂和想象。

不过,《无耻混蛋》的意淫和疯狂并没有赢得所有人的掌声。
无疑,这个世界上,总有一部分人,牢固的站在历史唯物主义者的立场,坚强捍卫着真实、正义,他们不容对此有任何形式的涂抹和玷污,哪怕是善意的荒谬和荒诞。我想,这恰恰是艺术的群体性悲哀,这种悲哀,不知抹杀了多少才华横溢的梵高们。
这就像我开头所说的,那些卫道士们,在日积月累的生活和社会游戏中,早已将童真的梦想,化为现实的肮脏和丑恶,然后,用自己的自以为是的批判性声调来反过来揭露、批驳。尚且不说这些揭露和批判正确与否,对于社会的肮脏的改善有多少帮助,但它首先只会越发加重批判者自身挥之不去的阴暗心理,从而离童真越来越远,反而更加迈向现实绝望的极致。

写到这里,我发现我还是太过于正经和贫乏了。这样的文字,对于率真的有些怪诞、充满天才想象力的昆汀来说,简直是一种不敬。就此打住,喜欢的人,自己去看看吧。

12121.jpg

01300000023406123538358992261_11111.jpg

5321600295_1111.jpg


Read More...




Fame及歌舞片

20100215-fame.jpg

1980年的那一部《Fame》应该很有名。我在向一个50多岁的澳大利亚人介绍《Fame》时,他一副恍然大悟和回忆往事的样子,然后告诉我,Oh! It is too old, It is very good。原来其只知有1980版,而不知有2009版。

看着他那一副沉溺于悠久岁月的样子(估计和我回忆起当年看《圣斗士星矢》和《七龙珠》的样子差不多),受其感染,我迫不及待地在网上查了查1980年的Fame,可惜,没有源,无法成功下载。只好就这一部我看完之后舍不得删除的《Fame》说几句。

坦白说,《Fame》非常之好看。但这不是因为它的情节、剧本抑或其他,而仅仅是因为它的歌舞的感染力。其实,这并不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它的缺点很多:线索太多而又无法完美掌控,叙事过于跳脱……就这个角度而言,《Fame》也不是一部完美的歌舞电影,它与《舞出我人生》还有这一些差距,但是,《Fame》绝对有着一流歌舞的感染力。
但是,我们不能忘了,我们追求电影的根本:愉悦!无论是感官的愉悦还是精神的愉悦。

和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或者杜甫眼中的公孙大娘不同,前者的生活经历以及后者的传奇色彩给两位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艺术色彩更加浓厚,给人印象极深。
可我们不能这么看《Fame》。
我想,有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从这部电影中了解太多艺术院校的种种坎坷、喜悦和成败。关于艺术的功利,拍一部电影专门来谈潜规则抑或北漂们的艰辛,Fame有点难当大任;而情感线索方面,Fame有些淡化,不像《歌舞青春》那么煽情;至于艺术的痴迷和狂热,Fame的程度并不如非艺术院校类歌舞电影《街舞少年》和《摇滚校园》……那么,还剩下什么呢?当然仅仅是歌舞!》
《Fame》终归不是《朗读者》、《美国丽人》等等这一类非得要让你思考,非得让你沉重、深刻的电影,它只需要让你轻松,抛开一切,跟着感觉走,就已经足够。
基于这个原因,我认为《Fame》还是很出彩的。

歌舞片之难,在于如何区分舞台与荧幕的界限,如何展示高超的艺术技巧而又不让绚丽的歌舞本身剥夺了影片本身的属性。所以,究竟是欣赏歌舞,还是欣赏电影,这个问题很难界定。毕竟,最初的电影与各种形式的舞台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当然包含了歌舞剧。当然,如果要严格区分,则单纯从表象上来看,百老汇与好莱坞大世界的区别还是相当明显的,而《雨中曲》中的金·凯瑞则一直被当成一名电影演员而非歌舞演员而被广大影迷们所记住。
正因如此,平日里本就怎么喜欢看单纯MTV:并非音乐本身不够好,而是这种持续的视觉疲劳很难带来更多精神上的跃动;而风靡欧美的摇滚和说唱,我也从来没有单独在一张CD上认真地停过,只觉得这东西持续性的接受多了以后,未必是宣泄,反而是一种鼓噪,缺乏骨子里的振奋。但是,这些东西以一种较为主流的形式,穿插于电影中就不一样了,情节的感染力,加上节奏的间断性挑拨,想不进入导演塑造的场景都难。
所以,我最欣赏的歌舞片,并非《歌舞青春》系列,而是《舞出我人生》系列--我想这完全无关于对音乐类型的取舍,而是歌舞容量和节奏的把握。因为,不间断的在或平淡或亢奋的生活剧情中带来歌舞对感官的刺激,比持续性的通过歌舞来表现剧情,更具有震撼的效果。而较为纯粹的歌舞片,如早期的经典《雨中曲》,在我眼里,歌剧的味道更浓一点,情节反而薄弱,甚至处理得不好,容易有拖沓的感觉,演员的表演与技巧也更多的集中在了歌舞上,而非剧情本身。另一类歌舞片,个人认为,如果摒弃传统的分类习惯,《舞出我人生》和《Fame》,甚至《魅力四射》、《昏迷20年》可能无法归入歌舞片的行列,它只是情节中涵盖了大量的歌舞,剧中的主人公的环境、趋向与歌舞息息相关而已,而非"以歌舞的形式来集中展示情节"(这和"情节当中包含着大量的歌舞场景"应该有着本质的差别,而且,后者尽管以歌舞穿插情节,但主角的内涵未必一定和歌舞有关)。当然,如果有例外,我觉得陈可辛的《如果·爱》,由于剧情的特殊性,其歌舞完全成为一种决定性的因素,盖过了情节本身。

最后,(省略若干歌舞情节描述,这玩意,这么好的节奏,自己去看……我可没有白居易的生花妙笔,能把琵琶都写得大珠小珠落玉盘……)


Read More...




SSD-艰苦卓绝的优化历程(3-MFT-成功)

002.jpg

所谓的苦尽甘来,其实就是关于SSD的MFT优化的这一步。

MFT,Managed Flash Technology,很多人说,没有了它,SSD就是废物一块。虽然有点极端(至少在Windows 7下并非如此),但是,我一个星期的惨痛折腾经验却很明确地证明了这一点。

也许你会认为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所说的优化方案其实有多么多么的好,可是,在我自己的这一台P7230面前,以前的那些优化方案的确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MFT是EasyCo LLC研制的,他们在《Windows and Linux Installation Instructions》中这样描述SSD以及他们的MFT技术:

Flash SSDs commonly random write 500 times more slowly than they random read. As a result, Flash SSDs often spend 98% or even more than 99% of their IO time doing writes, and only 1% to 2% performing reads. MFT technology often results in overall random read/write performance gains that are typically 70- to 150-fold based upon average data sizes. Though twenty to a hundred times faster at random reading than Hard Disk Drives (HDDs), SSDs by themselves are generally slower than Hard Disks because of their very slow random write speeds. But with MFT, even very ordinary Flash SSDs are often ten to fifteen times faster than the fastest Hard Disks made, and 50 to 100 times faster than the Hard Disks commonly found in Laptop and Netbook computers.

大意就是说,SSD的随机写入性能大约比随机读性能慢500倍,所以,SSD经常要花98%甚至是超过99%的I/O响应时间用于写入,而仅仅用1%到2%的时间用于读。MFT技术在平均数据容量条件下可以获得70-150倍的性能提升。尽管SSD的随机读取速度是传统硬盘HDD的20-100倍,但是,由于糟糕的随机写入性能,使得SSD的整体性能往往还不如HDD。但是有了MFT之后,即使是普通的SSD也能比最快的HDD快出10-15倍,大部分时候,我们在笔记本电脑和便捷电脑往往可以达到相较于HDD 50倍的速度提升。

非常诱人的介绍和数据,不过我至今没有使用任何的硬盘数据测试软件测试过MFT使用后的效能,还是那句话,我只相信我眼前打开的这么多程序及其运行效率。那么,来看看MFT的运作原理吧:

MFT is a software solution for both Linux and Windows platforms which accelerates the random write performance of Flash Solid State Disks (SSDs) by converting traditional random writes into clusters of writes which are expressed as linear writes into free space. The new location of these written elements is then preserved both in a memory table and within the metadata of the writes themselves.
MFT reduces data integrity problems. It writes all data in the order in which it was received: First-in-first-out (FIFO). Similarly, accumulated data is written within a half second of when it is received. Thus, there is no need to have a forced flush process on shutdown. All MFT does is write more data faster, assuring that data is on disk rather than in the limbo of main system memory. This rapid flushing also often contributes to improved read performance in that more memory is available to handle reusable reads.

MFT是在Windows和Linux平台下,改善SSD随机写入方式的一种解决方案。传统的随机写入方案是直接将数据写入簇(SSD慢的原因就在这里,因为这个时候SSD需要预先擦除原先写入的数据才能再次写入),而MFT可以通过存储在内存表里的磁盘位置,在SSD的剩余可用空间中连续写入数据,以此达到大幅度提升随机写入性能的效果。
(第二段不翻译了,也是介绍MFT提升读写性能的东西……)

000.jpg

正如上一篇介绍过的内容所说,MFT针对Windows Xp的优化方案有以下几种,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情况:

1、克隆Windows XP系统到SSD上(需要另一个与SSD相同接口类别的硬盘)
2、在现有SSD中制作镜像
3、在现有系统条件下,制作一个MFT分区并使用(个人认为,这其实并不算一类优化)

其中,第一种方案针对的是原有操作系统,但是又不想重新安装并且改变已安装软件的,第二种方案针对没有第二块硬盘的使用者,第三种方案针对已有操作系统,但是只想建立一个速度性能极佳的SSD分区的使用者。
个人认为第一种方案和第二种方案效果差不多,而第三种方案则只是增加一个高性能存储空间而已,意义并不大。
我自己采用的就是第一种方案,安装环境非常干净,制作的镜像也很完美。当然,由于一开始对软件不熟悉就着急操作,而且我有些设置和软件实在不愿意重来,因此我只好采用繁杂无比的第一方案来保留原有系统,其实第二种方案更好,还支持多分区,如果你不是非要保留原有XP系统以及软件的话,建议采用第二种方案,而且还不需要第二块硬盘的支持。同时,如果是正版XP操作系统,强烈推荐方案二,因为方案一显然需要一个更换硬盘的过程,这样一来系统的激活就会出现问题,需要非常麻烦的CPL拷贝过程。以下简单介绍一下第一种方案的优化过程:

1、在HDD的Windows XP下安装MFT,并激活(激活需要重启--MFT是付费软件,激活是要付钱的,不过你要是有Keygen除外)。
2、关机,将你的SSD通过硬盘盒(笔记本)或者通过主板上的数据线连接至电脑上,打开"磁盘管理"工具,删除所有SSD下的磁盘分区。
3、启动MFT,选择Migration工具,依次操作。
4、完成之后,将SSD设为主启动盘,重启。
5、现在可以激活你的操作系统,并安装软件。

安装完成之后,SSD启动,发现系统中出现C盘和W盘两个分区,同时还有11.1G左右的隐藏分区。

111.jpg

W盘是主启动盘,也是未经MFT优化过的分区。这是MFT特点之一,MFT优化过的分区不可作为Windows系统启动盘:MFT a Non-bootable Volume,这里面的主要原因在于windows无法在没有MFT驱动的情况下识别经过MFT优化过的分区--The reason for this is because MFT formats data in a manner that cannot be recognized by windows during the initial boot sequence.,所以,MFT只能在安装了MFT驱动之后的Windows操作系统之下运行,这样一来,Windows系统本身当然不可能被MFT优化。W盘里仅保存着Windows文件夹,当然,在资源管理器界面下,你还可以看到Documents and Settings以及Program Files等其他系统文件夹,但这些文件夹实际上已经存放在了C盘,W盘只是一个映射和镜像,不过,在注册表里,很多系统文件夹的设置依然指向W盘,不过不用担心,其实这些文件届时都会存在MFT优化过的C盘;不得不提的是,软件安装过程中必须写入Windows文件夹的文件,比如dll动态链接库,或者是硬件驱动,还有一些Windows Update文件,这些还是会写入W盘的Windows文件夹。

222.jpg


C盘是经过MFT优化过的分区,保存着W盘之外的任何文件,而且,不支持再行分区。所以,MFT克隆方式优化的系统,只有一个分区C可供使用,W分区最好不要乱动。为了解决数据分区存放的问题,我是通过虚拟分区程序Subst将C盘中的两个文件夹虚拟出来作为D盘和E盘。其实,分区本身就只是问了数据管理的方便,在HDD时代,还有数据保护的味道,防止磁道损坏和碎片文件,但是,SSD的特点就是闪存和零寻道时间,没有必要再像HDD那样做物理分区了,虚拟分区足够,因此,只有一个可操作MFT优化分区并非MFT让人难以接受的原因。
11.1G左右的隐藏分区是用来做数据交换的,最好不要随便使用分区软件改变它,否则将导致整个MFT环境下的操作系统崩溃。

好了,这样一个系统就算完成了,完全可以正常使用,而且速度飞快,完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我发现几个问题,需要注意,否则很容易安装失败:

1、HDD源系统最好不要有隐藏的EISA分区(及各大品牌电脑所谓的"一键恢复"的预制隐藏分区),如果有,也请将它删除。虽然官方的说明文档中说EISA没有问题,但是我没有成功。原因就是隐藏分区默认在Partition1,而系统盘C盘则只能在Partition2,这样,在SSD本身并没有EISA。默认情况下MFT复制系统过程中会预留一个很小的分区以适应EISA,以确保系统盘的Boot.ini的启动分区可以使用Partition2,但是我尝试了两次都失败了,因此,既然你要换SSD,还是删除HDD里面的EISA分区吧,留着也没什么用。实在不行,就用GHOST的DISK To IMAGE先备份出来。
2、做好MFT优化以后,最好不要再使用关闭优化磁盘启动以及关闭磁盘预读的优化方案,我曾这样试过,结果导致系统无法登陆。具体原因我暂时还没想明白。当然,我觉得MFT之后,上一篇文章中说的那些优化设置和第三方软件,大部分没有必要再安装使用了。

关于分区,还有一点需要引起注意:

目前在网上,有很多人介绍这样的方案:直接在SSD上分一个很小的分区(5-8G),剩余空间暂时不分区,作为"未分配空间"预留,然后在小分区上干净安装Windows XP,接下来在MFT上建立几个MFT优化分区,接下来通过修改注册表的将Documents and Settings以及Program Files手动移植修改到MFT分区(中间省略N步WinPE等文件复制转移过程)。这种办法很容易造成系统不稳定,而且效果并不好。其实,MFT本身已经提供了这样的功能,而且可以完美制作Documents and Settings以及Program Files文件夹的镜像,根本不用手动修改文件夹,那就是方案二。方案二的具体操作如下:

1、在你的SSD上SSD上分一个很小的分区(5-8G),并且删除任何其他分区。然后再这个小分区上安装操作系统。
2、装好系统后,安装MFT,激活(需重启)。
3、运行MFT,创建MFT优化分区(可以建立多个,不过一定要确保其中一个用于存放系统文件夹的分区空间足够)。
4、使用Migration命令创建系统镜像(其原理和效果和方案一很类似,都是将启动盘改成了W盘,其他文件映射到C盘)。
5、完成Migration,重启。

这样一来,你就有了一个存在着多个MFT分区的操作系统,而且不用两块硬盘倒来倒去,是非常适用的优化方案。当然了,如果你想保留原有操作系统,也可以采用方案二,但是如果你的系统文件很多的情况下,还是不建议使用,除非你的SSD空间足够大,以确保你能顺利移植文件(这种情况下,还是现将数据备份到其他媒介上,然后干净安装操作系统)。

最后提一下方案三,我觉得根本不用考虑这个东西,因为对系统基本没有优化。当然,你可以利用MFT的读写速度,将系统的TEMP,虚拟内存,以及IE等浏览器的临时文件放入MFT分区以加快系统速度,不过,这样一来意义并不大。

好了,这就是我这一个星期最终的优化结果。我自己总结了一下,MFT软件的特点大概如下:

1、改变随机读写为线性读写(联系读写)
2、可以增加SSD的寿命
3、MFT需要对分区进行优化操作,但不支持Windows系统启动分区(MFT a Non-bootable Volume)
4、MFT优化过的分区在WinPE里面或者挂在其他HDD系统下根本无法读出,所以,请注意重要数据的备份(可以通过GHOST解决,并通过GOSTEXP读出来)
5、MFT需要占用一定的内存,不过并不多--The MFT drives uses kernel memory to store mapping tables. This is about 0.12% of the drive's logical, mounted, size. Thus for a 30GB partition, MFT will need about 35 MB of page-locked kernel memory. For partitions up to about 250 GB, this is fine with both 32- and 64-bit kernels. If you are building a server with more than 250 GB of SSD storage, you should use a 64 bit OS

优化告一段落,如果你不怕折腾,又想享受畅快的速度体验,完全可以在你的SSD上尝试一下MFT!

详细的MFT介绍和安装使用说明,包括所有优化方案及详细介绍,请参看:
http://downloads.managedflash.com/documentation/090315_windowsinstall.pdf(英文,PDF)。


Read More...




SSD-艰苦卓绝的优化历程(2-失败的优化)

001.jpg

上一篇啰嗦了半天,这一篇主要讲我漫长而又惨淡的失败优化经历。
我对SSD的优化方案,完全是针对XP而言。Windows 7自有一套SSD的优化方案--从某种角度上来说,Windows 7的确是SSD最好的操作平台( 详见《剖析Windows 7优化SSD之三大特征》 )。

如果在google上搜索SSD XP优化的文章,几乎大同小异,无非就是在windows环境下对系统的设置做有限的改良。我一度兴致勃勃的对这些方案一一尝试,但是大多以失败告终,系统运行效率并没有有效地改善。

自己稍微总结一下,各方高手们针对SSD的特点,设置了各种各样的方案,我个人总结,大致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三个方案,即如下图所示的1、2、3,三个方案互不共存,但在某些地方比如系统设置方面可以共享。

11111.jpeg

如图所示的三种方案中(不包括Raid,毕竟我的这个笔记本要实现Raid只是一个不着边际的想法),第1号方案在我的电脑上基本以失败告终,个人认为系统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优化效果最多30-40%),而最终让我苦尽甘来的就是2号方案,MFT的系统移植模式(将在下篇文章中单独介绍,今天主要说采用方案1的痛苦和失败经历)。

另外说一句,对于网上大量贴出的采用SuperCache等软件优化后的硬盘数据来说明优化的效果,我对此均不太信服。我只相信我的电脑的真实运行状态,这一点,根据我平时的工作需要,我的测试环境就是同时打开以下软件,并运行操作一定的文件:

Macromedia Firework
MS Word 2003
MS PowerPoint 2003
Adobe Acrobat 8.0
Opera

在同时运行这些软件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感觉出系统的效能,而不需要任何测试数据(相同的配置条件下,我过去那个出现坏道的硬盘在这种情况下都没问题,跑得很顺畅) 。因此,对于SSD条件下,在不清空内存缓存情况下测试的数据,我觉得存在着一定的水分,不太值得相信。另外,如果电脑在我刚才说的那个运行条件下依然流畅运作,那我觉得数据即使不太好看,也无所谓,毕竟我现在调试的不是游戏机或者图形工作站,而是普通的商务工作机。

【关于方案1】--不采用MFT优化

1、关于分区块的对齐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个优化方案,主要是因为,不管哪一个型号的SSD,其闪存芯片的页/块大小不外乎是2KB/128KB、2KB/256KB或4KB/512KB等几种,而XP自带的分区工具将磁盘的起始位置放在LBA63(起始位置之前保留512Bx63=31.5KB)的分区方式,这样一来,XP分区模式下的NTFS分区(4KB/簇)每32、64或这128个簇,就会有一个簇跨越了两个闪存块,使得当OS正好对跨块的簇进行读写操作时,会降低读写数据的效率。

这个道理清晰明了,操作也不难(不过有点麻烦),将SSD系统盘挂在Windows Vista/7下面分区,或者在WinPE系统下使用Disk Genius工具分区,然安优化装系统即可。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优化方案,实际上这个操作可有可无,他对系统的优化远远没有想象中的好。实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这一篇文章:( http://www.51nb.com/forum/viewthread.php?tid=924167 )。


2、BIOS:关闭AHCI,这一点好像是共识,就不多说。

3、XP针对SSD应作的优化:

试看目前占据主流的针对SSD的系统设置内容:

1、禁用磁盘碎片整理
2、关掉系统的预读(Prefetcher)功能
3、关掉SSD硬盘的"写入高速缓存缓冲区刷新"(也有一些人说要打开……这一点我很有疑问,如果是SLC的SSD,自带缓存的,该如何设置?看来要好好研究一下底层硬盘技术)
4、优化NTFS分区:关闭8.3文件名,关掉文件时间更新(Last Access)
5、关掉系统休眠(Hibernation)
6、关掉索引(Index)服务和搜索(WIndows Search)
服务
7、禁用虚拟内存(当内存>2G时),或者将虚拟内存移植到内存或者其他硬盘上
8、关闭系统还原
9、……

以上这几样,都是针对SSD的特点而生的优化方案。其中,"禁用磁盘碎片整理"、"关掉索引"、"关闭搜索服务"这些,基本上是为了减少SSD无谓读写,提高寿命而非完全提高性能。因为SSD本身的闪存特性,其磁盘碎片的模式和机械硬盘不太一样(需要用专门的工具加以清理),而预读、索引和搜索服务,鉴于"零寻道时间"的特性,本身就不需要。但是,我们都忽略了一个问题,这些优化设置,或许对SSD的寿命有极大地改善,但是,究竟对性能会有多大改善呢?在大部分的计算机应用中,以上这些服务并不绝对占据系统资源的主流,关键还在于主要的OS系统程序和第三方软件的调用速度,这些才是性能的主要来源。因此,通过变相的提升寿命,仅仅通过节流的方法来提升性能,是不够的。

因此,在这种条件下,就需要第三方的优化工具登场。

4、采用第三方工具优化读写

RamDisk可以说是天才的发明,他不仅在SSD上可以使用,也可以在普通硬盘上使用。作为一个内存虚拟分区软件,的确可以利用虚拟内存的速度,来提升系统的运行。不过,运行RamDisk必须有一个前提,内存必须足够大,我个人认为最好必须要有3-4G的内存方可操作。
而像我手里这一台P7230,主板最大只支持2G,我试着用RamDisk分配出512M内存作为虚拟盘,并且将系统和用户的Temp文件夹、虚拟内存(256M)全部移植到了虚拟盘上,但是,不但没发现系统快了多少,倒是经常出问题。
首先,Temp文件夹在安装软件的时候经常动不动就空间不够用,需要重启,这还可以接受,因为毕竟你不会经常安装大型软件,或者解压非常大的压缩包;
其次,虚拟内存经常不足。不少网友建议干脆关闭虚拟内存,但是,XP根本无法禁用虚拟内存,即使你设置小了或者干脆禁用,但是如果系统需要,他还会强制性的在系统盘生成一个页面文件(这一点,不知道能否通过注册表修改)。况且,禁用虚拟内存还会导致Photofast等图形处理软件无法顺利运行;
第三,我并没有按照大家的建议,将IE、Opera等得临时文件放入虚拟内存盘,而是放入了我的SD卡。虽然对SD卡有一些伤害,但是我觉得浏览数据还是必须的,对于加快浏览速度很有好处,并且,浏览器的访问速度局限根本不在于硬盘读取速度,还是在于网速。我把浏览器临时文件放入了SD卡之后,浏览器访问速度依旧,丝毫没有下降。
对RamDisk的总结:东西是好,但是你得有内存啊。对于某些无法升级内存的朋友来说,RamDisk无疑有点像香格里拉的雪山,漂亮,但是却无法长期定居。

SuperCache和FlashPoint。网上不少朋友说这两个软件对系统性能的提升是非常显著地。很可惜,不知道是不是我的电脑水土不服还是其他原因,我并没有在这两款缓存优化软件上获取到任何好处和帮助。SuperCache和FlashPoint的原理,说起来,就是利用内存,来暂时存取硬盘上的文件,作为预读或者预写,并且通过这个预读和预写来提高系统效率。我从一开始就不太喜欢这个软件,因为从根源上来说,不管如何设置,SuperCache和FlashPoint终究只是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对SSD的读写,并没有减少SSD的读写。况且,在系统运行非常忙碌的时候,这种延缓根本无法对系统性能进行提升。或许那些不需要运行多少大型软件的上网本对此非常适应,因为给每个分区设置的128M乃至是512M的内存缓存,将会对系统性能有极大提高。但是,对于我这种使用者,没什么效果。比如你运行一个文件,你的缓存都写满了,这个时候你的工作还没完成,但是SSD已经开始读写操作了,这样的话系统还是很慢,而且还很消耗CPU资源……真拗口,总之就是慢。

注:RamDisk、SuperCache和FlashPoint在SSD的优化文章中是被提到最多的,向看安装说明的话,google里很多。

Diskeeper下的Hyperfast工具我装了,一直在后台运行,还不知道效果如何(据说是恢复SSD性能的软件,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这一篇文章:http://www.cnbeta.com/articles/74838.htm)。

最后,说到让人又爱又恨的SteadyState。这是一款Microsoft自己出的"影子系统"软件(因此需要正版验证,所以D版的朋友就不要考虑了),其原理就是通过虚拟出系统盘上一块空间原来存放硬盘的修改数据,然后在开机重启的时候进行数据修改,以至于很多人利用这一个特性,用来优化SSD的读写性能。装了SteadyState之后,系统的确快了很多(这就是连续读写的好处),但最终我还是放弃了它,原因大概如下:

1、需要牺牲系统盘的空间(我本来硬盘就小,难以忍受)
2、系统不能断电或者当机,否则一天的工作都将白费,即使你保存了文档也没有,开机后一切归零,这就是"影子"的特点
3、每次重启都得进行两次,第一次修改你更改过的数据,第二次才是正常重启,也就是说每次重启都要在5分钟以上,这对于一个SSD的使用者来说实在无法忍受

对于失败的总结

以上这几点方案,基本都是围绕着不对Windows XP进行大手术的前提下进行的,但就我个人的使用经验来看,如果没有替代的方案,则不失为一个"矮子里挑将军"的选择。但是,如果你的内存实在无法升级,又不用忍受系统启动的漫长等待,那我觉得这些方案基本都可以抛弃,还是选择MFT吧。我个人就在MFT上成功了,系统运行有质的飞跃! 下一篇,我就讲写到关于MFT的优化方案。


Read More...